太仓政法专报(1)

发布时间 :2014-01-02 14:01

 

 

 

 

专 报

2013年第1期(总第1期)

中共太仓市委政法委员会               2013116   

 

 

太仓市积极实施“三社联动”促进社会善治和谐

 

去年以来,太仓市全面推进《“三社联动”实施计划》,着力加强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人才建设,不断整合基层社会管理力量元素,基本形成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人才三者互促互融壮大发展,以及与政府互联互补互动加强社会服务管理格局,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一、打造“三级平台”,夯实“联动”基础

2012年初,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太仓市“三社联动”实施计划》,并推出了5个系列配套文件,着力为“三社联动”阵地建设、责任落实、创新推进等方面提供坚实的组织、力量、经费等保障。一是打造市级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去年5月份,市社区服务中心通过扩容改造、提档升级正式投入使用。中心投资1000万元,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设置办公、项目开发、能力督导、联合管理、公益组织孵化等“一室四部”,集孵化培育、资源整合、提升能力、合作交流、风采展示等五位功能于一体。目前,中心已有9个联合型管理部门、10个公益性社会组织进驻办公。二是打造镇区综合服务平台。在镇区综治工作平台的基础上,植入“云服务”理念,通过平台延伸服务链接,打造镇区“5x”联合型服务工作平台,进一步拓展了司法矫正、社会救助、青少年事务等服务内容。目前,全市63区综合性服务平台实现全面覆盖。三是打造基层社区服务平台。按照“一委一居一办一站”要求,在城市社区打造“6x”功能,在新型农村社区打造“8+x”功能的“一站式”服务平台,联合服务窗口直接面向群众提供便捷周到服务。目前,全市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平均用房面积超过900平方米,农村社区超过1300平方米,新建的12个城乡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和15个农村新型社区工作站陆续投入使用,全市基层社区级“一站式”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实现全面覆盖,其中90%的城市社区和85%的农村社区达到省级和谐社区标准,进一步筑牢坚实了第一道维稳防线和社会公益性阵地。

二、建立“五联机制”,放大“联动”效应

创新建立与“三社联动”相匹配的机制制度,实行规范运作,放大社会效应。一是会议联席。去年8月份,市成立“三社联动”促进会,推动了有关理论研究。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市社会组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等成员单位组成联席会议,加强了部门沟通合作。二是信息联通。市充分发挥“三社联动”工作网站和《“三社联动”工作通讯》舆论阵地作用,宣传报道工作动态信息。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对象信息,实行互连互通共享。利用专业媒体加强宣传,引导“三社联动”发展方向。三是组织联建。在城市社区配备社工专业人才的基础上,积极鼓励社工专业人才向农村社区提供专门服务,并不断引导社会组织广纳社工专业人才。推动社区党组织、(村)居委会与社会组织、社工队伍职能分离,任职相对交叉,专兼职人员并用的社区组织结构,促进“三社”协调同步融合发展。四是服务联办。以政府为主导,社区工作站为平台,服务项目实行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承接、项目化运作、专业社工引领、志愿者参与的社会服务新模式,“三社”之间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项目联办局面。去年,政府通过项目购买、补贴奖励、岗位购买等形式,投入经费300多万元,向群众自治组织、中介组织、社区志愿者“外包”一批项目。五是管理联合。以联合性社会组织管理职能替代行业主管单位职责,集中优化管理性质相同、业务相近、区域相连的社会组织,节约管理成本,提升服务绩效。

三、培育“三大品牌”,提升“联动”水平

注重“三社”特色品牌培育,提升社会管理能力素质,带动促进和谐社区建设。一是社区和谐品牌。全市按照省和谐社区规范化建设标准,紧紧围绕“情暖万家,爱心服务”特色主题,组织倡导社区志愿者广泛开展“志愿参与、无偿服务、志愿奉献”社会主义新风尚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推动“一区一品”特色品牌建设。目前,全市已涌现20个和谐特色社区,品牌效应显著的社区将获得市首届特色社区表彰。二是社会组织管理品牌。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联合平台作用,社会组织年检实行集中上门办理,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社会服务类等社会组织实行直接登记管理,社区社会组织实行简化程序登记管理,不符合登记条件的社会组织实行备案管理,全市社会组织管理形成区分类别、分级管理的品牌格局。目前,全市社会组织已达942个。开展公益创投活动,孵化培育社会组织。去年,全市对社会公益组织13个项目投入资金163万元,争取苏州市公益资金资助37.2万元,打造了公益创投孵化培育社会组织管理品牌。市大力培育发展与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适应的高新技术企业协会、港区物流协会、互联网协会等一批行业性协会,在他们之间实行行业性集群规范化品牌管理,促进了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三是社工人才建设品牌。建立社工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奖励、保障等机制,广泛开发专业社工岗位,从禁毒、司法矫正、社会救助、青少年事务、妇女工作等领域起步,面向社区开展专业社会工作,全面推动社工队伍建设项目,促进社工人才专业化、职业化,推动了社工骨干专业培训、专业社工等级评定、社区工作者才智比拼、苏沪社会公益组织领导沙龙等系列特色社工人才培养培育品牌。目前,全市已有100多名专业社工人才服务在教育、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