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式联动救援——筑牢内河水上交通安全屏障

发布时间 :2016-12-23 10:51

    12月12日,由市地方海事处配备的“苏海巡575艇”正式入列,我市水上救援又增添一支“利箭”。近年来,我市通过引进一批高科技的救援设备,形成立体式联动救援模式,辖区内连续26年未发生一起水上交通死亡事故,也未发生因管理不善而导致的堵航和船舶污染责任事故,有效筑牢了内河水上交通安全屏障。

  辖区水上救援全覆盖

  记者近日在市地方海事处看到,一艘崭新的救援艇停靠在码头上。“我们刚从外面巡航回来,一会又要出去了。”艇上一名工作人员表示。

  该处负责人告诉记者,这艘“苏海巡575艇”总长10.5米,型宽2.9米,马力达225匹,最高航速可超过20节,配备有雷达、AIS、VHF、导航等先进的高科技设备,适航于内河A级航区,是该处航速最快的海巡艇。此艇的投入使用,将显著提升该处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安全监管水平,为实现现代化水上执法提供有力保障。

  目前,市地方海事处已有8艘海巡艇,还有一批现代化的执法搜救设备及其它应急搜救设备,有效实现了辖区水上救援的全覆盖。在这些设备中,总长超过18米、装配有最新电子设备及航行设备的“苏海巡0577艇”,具有拖带能力强、巡航时间长等特点,能够满足辖区低等级航道的水上救援需要。

  记者了解到,市地方海事处近年来先后投资数十万元配备了“北斗导航”和“3G无线视频监控系统”等信息化设施和设备,安装到海事执法车和艇上,实现“实时监控、实时传输”。通过对辖区重要航段和节点设置视频监控点,使远距离实时掌控辖区水域船舶的动态信息成为可能,为海事执法、水上应急处置搜救等工作提供适时、准确的信息。

  人、车、艇随时待命

  我市内河航道里程近四百公里,每年有上万艘次的船舶通过我市,水上交通安全显得极为重要。

  根据水上搜救需要,市地方海事处每年定期组织开展水上应急搜救综合演练,以磨合机制,锻炼队伍,提高海事队伍应急处置能力。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人、车、艇保持随时待命状态,确保队伍在关键时刻“听得见,看得到,调得动”。

  通过全面使用“天翼对讲”和高频呼叫系统,加强了对一线执法人员的调度和管理,形成了由个人执法记录仪、车艇3G无线传输、办事大厅等视频监控系统组成的执法过程记录系统,对海事各项业务实行实时监控、动态监管、全程监督。

  在联动机制上,该处在全市范围内打造了“点”、“线”、“面”的立体式联动模式。“点”指的是海事所与辖区堤闸、边防、水警等实行工作联勤、执法联动,各司其职、统一行动、统一管理。“线”是指海事条线联动,与周边兄弟单位建立“信息联通、执法联动、应急联防、搜救联合”机制,做到信息共享、联合处置。“面”则是指海事与消防、气象、打捞、环保以及防污染设备厂家建立联动机制,借助他们的设备优势和专业技术力量,确保快速应对、有效救助。(来源于《太仓日报》2016年12月20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