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政法机关提醒:警惕“高考诈骗”

发布时间 :2015-06-04 11:36

     一年一度的高考马上就要到来,每年的这场考试都牵动着无数考生和家长的心,而诈骗分子也开始在这种紧张时刻蠢蠢欲动,各出奇招,借机行骗。为此,警方梳理了近年来高考诈骗中一些特别容易中招的诈骗手段,提醒广大家长和考生增强防范意识、避免上当受骗。
  高考前>>>

  诱惑作弊

  距高考越来越近,对考生和家长来说这场共同的挑战,容不得一丝松懈。而这段时间也是电信骚扰诈骗频发的时段,不少家长和考生会收到骚扰诈骗短信或电话,例如推销“状元笔记”,有的自称掌握了“内幕真题”,更有甚者直接售卖高考作弊工具。

  【防范提醒】:诈骗分子往往抓住了考生焦虑、家长担忧的心理,承诺出售内部押宝真题或者更危险的作弊工具,考生和家长稍有不慎就会落入圈套,还有可能给人生重要的节点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面对此类骚扰诈骗,考生和家长千万不要轻信,用最平和积极的心态来应对高考,以免落入不法分子的圈套,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植入木马

  高考前,很多学生和家长们都会使用手机APP获取关于高考择校、专业选择等资讯,而不法分子也借此机会将恶意木马植入手机APP诱骗用户下载,获取用户信息。此前,新闻就曾报道过某高考资讯APP被不法分子恶意利用,在将该APP植入木马后,再诱骗手机用户下载安装,在盗窃用户信息后,不法分子会进行二次作恶,考生将再一次面临定向推销短信,甚至诈骗电话的风险。

  【防范提醒】:考生和家长应当尽量到专业的咨询网站查询信息,下载安全的高考资讯类APP。

  意外电话

  不法分子在通过非法渠道获得考生和家长的信息后,会通过冒充老师,以考生出车祸或突患急病在医院急诊等名义,要求家长汇款的手段实施诈骗。此类诈骗往往利用家长焦急不安的心理,因为大多数学生没有手机或是上课时间手机不便接听等原因,家长往往无法与孩子取得联系,就容易轻信所谓“老师”的电话。

  【防范提醒】:平时留心多存几位孩子学校老师的电话,在接到孩子出意外、突发急病的陌生电话时,不要惊慌失措,留一份警醒,向孩子老师打个电话核实好情况,千万不要不管不顾就急着把钱汇到对方“老师”的账户上。

  高考后>>>

  高考之后,随着录取结果的陆续公布,各高校将寄发录取通知书,每到这时,一些不法人员可能借机开展诈骗活动。高考招生诈骗之所以得逞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不法分子抓住了考生家长“想让孩子上大学、上好大学”的心态。在此,警方列举常见的招生诈骗手段和识别方法,提醒考生和家长要注意防范,要从正式渠道了解、确认政策和信息,谨防高考招生诈骗。

  冒充高校招生人员行骗

  骗子自称为某高校招生人员,携带某高校招生宣传资料,诱骗学生和家长填报志愿。取得家长信任之后,又强调录取的难度,并暗示自己可以帮忙。家长为了孩子的前程,慷慨出手,结果上当受骗。

  【防范提醒】:录取工作全部实行异地远程网上录取,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信息,按志愿和分数由计算机来排序投档,不受任何人为因素影响。

  混淆教育形式蒙骗

  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是多样的。一些招生骗子故意混淆网络教育、成人教育、自学考试等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蒙骗希望就读普通本科院校的考生,声称只要交钱就可以上大学,甚至重点大学。家长花钱后,拿到了录取通知书,入学之后方知上当受骗:就读的根本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本、专科,而是自考、成教、网络教育及其相关的教育培训。

  【防范提醒】:网络教育、成人教育、自学考试也是高等教育的形式,但跟普通高等教育有区别,入学门槛较低,网络教育、自学考试等形式不需要高考分数即可就读。

  声称“低分高录”哄骗

  骗子自称是招生院校或省招办某领导的熟人、亲戚,声称自己有办法让不够本科一批录取控制分数线的考生录取到本科一批院校,从考生手里骗取大量钱财。

  【防范提醒】:省教育考试院严格执行批次录取分数线和有关政策,不录取不符合政策规定的考生;除了国家和我省规定的照顾性政策外,没有人在高校招生中享有特权。

  谎称“内部指标”、“小计划”诱骗

  招生骗子伪造文件、印章,设立报名处和咨询电话,假扮高校招生人员。与家长见面时,他们往往会拿出一些伪造的证件、学校的空白录取通知书以及相关招生资料,谎称手中掌握有某些高校“内部指标”、“小计划”,要家长先付一部分定金,其余部分等录取通知书到手后再交。当家长交完定金,他们给的是伪造的假通知书,或者干脆卷款逃之夭夭。

  【防范提醒】:省教育考试院严格执行国家和省下达的招生计划,即便是招生院校投放到省内的机动计划,也只能从高分到低分投档录取。

  以“自主招生”为幌子行骗

  一些骗子利用自主招生政策,误导家长,声称自主招生就是不看分数线,花上数万元即可搞定。

  【防范提醒】:经批准可以进行自主招生的高校已对社会公布,参加自主招生的考生要参加高考,还要达到高校规定的分数要求,并经过省教育考试院统一办理录取手续。

  假借“定向招生”诈骗

  一些骗子利用国家定向招生政策,欺骗考生和家长,吹嘘自己可以弄到某某大学定向招生计划,保证录取,公开叫价,收取所谓“定向费”,以诈取家长钱财。

  【防范提醒】:除少数部委属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面向特殊行业的定向就业招生计划外,我省不安排、不接收定向就业招生计划。在我省的定向招生计划与其他招生计划一样,由省教育考试院统一按志愿投档录取。

  利用假“预科生”、所谓计划外招生

  以及其他名义进行诈骗

  近几年少数生源不好的高校,特别是个别民办院校和高职院校,违规承诺“先上车后买票”,“专科进本科出”,进行体制外招生。一些不法分子借机而动,四处搜罗生源,向违规招生高校推介,向家长收取巨额好处费、信息费,甚至冒充某高校招生人员招收高考低分考生参加其他形式的教育培训。

  【防范提醒】:国家规定不允许超计划、无计划招生,以假“预科生”名义进校后不能办理录取手续,不能电子注册和取得学籍。除了省教育考试院外,没有其他任何机构或个人可以办理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手续。  

  利用录取信息欺骗

  骗子利用家长和考生提供的考生号或准考证号,在招生录取现场咨询点查询考生投档轨迹,钻家长和考生信息不灵的空子,本属于正常投档和录取,却向考生家长报功:是由于他找了朋友,花钱疏通关系,考生才被投档或录取,并借机向家长收取钱财。

  【防范提醒】:考生不要轻易将自己的身份证号、考生号或准考证号告诉别人。在录取过程中,所有考生都可以通过正规网站和当地县(市、区)招办及时查询到自己的录取结果。

  四类家长易落入招生陷阱

  在招生诈骗这类案件中,有四类考生家长易落入招生陷阱:

  1. 为了让孩子进入名牌高校,不惜花重金找门路;

  2.为了让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孩子顺利进入所报考的理想院校,想办法走捷径;

  3.为了让高考落榜的孩子能上大学,宁愿花钱找关系;

  4.少数家长对高考录取制度不信任,迷信只要有关系就能上好大学。

  正是这样的心态,给不法分子实施诈骗提供了空间。一旦受骗,将给考生家庭造成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打击。 分析原因,一方面,考生家长让孩子接受良好高等教育的心理过于迫切,很大程度上蒙蔽了理性,失去了辨别真伪的能力;另一方面,受一些不正之风的影响,认为花钱都能办成事。怎样才能避免走进高考诈骗的陷阱,对照上面这几条看看,如果能够克服这几种心理,就能让自己远离危险。 (来源于《太仓日报》2015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