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城卫士”守护平安进行时.......

发布时间 :2016-06-03 09:17

      在太仓,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手执正义之剑,用过硬本领击退罪恶,用善良柔情感化罪犯,刚中有柔、法外有情,在刚与柔之间诠释着公平正义的职业精神。这群人就是有着“娄城卫士”之称的太仓政法尖兵。
       民生案件成警方“心头重石”
       群众看公安,关键看破案。通信网络诈骗这类非接触性犯罪极大影响了市民的安全感和满意度,能否破案并挽回群众损失,是摆在全市公安民警面前的一项民生任务,也是公安机关服务老百姓的一个拳头产品。
       为提高打击效能,市公安局结合案发实际,积极开展跨区域警务合作,与国内多地警方保持打击通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深度合作,进行破案技战法交流,互通案件线索和涉案关键要素,开展驻点专案侦查,缩短落地查证时间,降低破案成本;针对通信网络诈骗涉及银行流水账目繁杂、信息查询量大的特点,组织专项培训工作,提炼技战法。富有成效的破案举措让太仓打击通信网络诈骗的成效位居全省县级公安机关的前列。
       在过去的两个月时间里,我市警方先后远赴湖北、河北、湖南、福建、山西、辽宁、广西等7个省份,辗转距离超过六万里路,打掉通信网络诈骗犯罪团伙9个,抓获犯罪嫌疑人35名,扣押赃款127万余元,累计破获案件200余起。上述战果的取得,来之不易。离不开全体民警、警辅的共同努力,离不开他们攻坚克难、敢打敢拼,始终把群众的平安记在心间的那份责任感和使命感。
        此外,在日常工作中,出差办案早已是刑警大队民警的家常便饭,侦查员们常常是一出门就不下几千里,一次半个月不回家,更别提吃饭不定时、睡眠难以保证的情况。今年4月,太仓的公安民警在少有人烟的闽南蜿蜒群山中,与犯罪分子斗智斗勇22天,抓获犯罪嫌疑人9名,带破案件40余起,涉案总金额达55万余元。
       群众满意就是最好褒奖
       “没想到这6万多元工资还能要回来,真是太感谢民警同志了!”一位李姓女工激动地表示。
       前不久,市公安局的侦查员们不辞辛苦、连续作战,在安徽六安市叶集区抓获因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犯罪嫌疑人罗某。办案民警对罗某及其家属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嫌疑人家属最终主动提出发还工人全部应付工资。5月20日下午,10余名工人在陆渡派出所发还仪式上拿回了自己被拖欠已久的6万余元工资。而这只是公安民警强化追赃挽损、心系群众的一个缩影。
       在侦破各类侵财案件过程中,我市警方选择提前介入,做实基础工作,以便为破案追赃提供先决条件。各派出所社区警务部门专门强化对赃物可能流通环节的掌控,通过发布预警信息、上门布控等举措,及时对二级市场、废旧收购市场等场所和行业进行管控,发现线索,为后续的破案追赃创造条件;警方整合内部资源,充分利用公安基础数据平台,发挥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开展宣传、服务和打击效能,创新工作方法,拓宽追赃渠道。目前,市公安局创新了排摸信息法、线索征集法,有效提高了信息筛选效率;并与各大银行进行合作,推出银行快速冻结法,对第一时间冻结被骗群众财产、防止犯罪嫌疑人资产转移起到了显著效果。
       在破获侵财型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之后,侦查员们积极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政策宣传,让他们了解法律政策,认清退赃对量刑法定和酌定减刑的规定。对认罪态度良好,主动退出赃款赃物,或积极协助、配合追赃工作的,从情节上予以考虑,在办案中予以说明,争取对其从宽处罚。同时,对嫌疑人家属进行法律教育和亲情感化,引导嫌疑人家属配合主动退赃。今年以来,全市公安机关先后召开退赃会20余场,将价值50余万元的赃款赃物集中退还给群众,使得“破案追赃”深入民心、警心。
       群众之事再小也是大事
       近日的一个下午,科教新城派出所接到群众报警,称在一条乡镇公路的垃圾桶旁发现一名流浪汉。派出所民警赶到现场时,发现流浪汉是一名年轻小伙子,好几天没吃饭了。民警王韧把他带回所里,给他打了饭菜,让他洗了个澡,又找了衣服给他换上。
       经询问,民警得知小伙子是江西人,在老家读大专,由于父母离异中断了学业。原本他是到太仓寻找家人,不料家人去了广东,一时也联系不上,身上的钱都花光了,在太仓举目无亲,又无其他生活技能,就靠乞讨和捡垃圾为生。
       “本来想救助他回家,但这个小伙子不想离开太仓,如果让他就这么到社会上闯荡,说不定又要流落街头了。”王韧说,小伙子本性不错,就为他找了一份保安的工作,还给了他600元的生活费。不久前,小伙子准备回老家,专程赶到派出所向王韧道别,并要还钱,他说:“如果没有民警帮助,我要不饿死,要不就去做坏事了。”小伙子通过辛勤劳动,攒下了5000多元,准备回老家继续上学。
       像王韧这样的帮扶故事每天都在发生。为将温暖送到群众心里,我市警方服务队始终积极引导广大民警、警辅参与到公益活动中,经常组织民警深入贫困家庭、敬老院、特殊学校开展走访慰问,涌现出包括杨斌俊及南郊交巡警中队等在内的多个热心公益事业的团体和个人。
       “一站式”诉讼服务让群众少跑腿
       “您好!您来法院有什么事情,需要什么帮助吗?”导诉员微笑着迎了上去,询问刚到诉讼服务大厅的一位中年男子。
       “我想打官司,但不知道该怎么办,今天过来想咨询一下。”中年男子说。
       “请您到咨询处,我们的法官可以为您提供诉讼程序方面的指导。”导诉员回答。
       半个小时后,中年男子走了出来,导诉员赶紧迎上去问:“您的事情办好了吗?”
       “今天原来只想咨询一下,一问才知道可以当场立案。在法官的帮助下我填写了一份诉状,但准备的材料不齐全,所以得回去补齐材料,再来立案。法官们不但耐心细致,而且办事效率高,谢谢法官们!”中年男子说。
       市法院以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为契机,深入推进诉讼服务中心建设。通过整合职能、完善制度,精心打造诉讼服务、诉讼引导、立案登记、案件速裁、诉调对接、涉诉信访、司法辅助“七位一体”服务平台,更好地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对司法的多元化需求。同时,建立并完善太仓法院网上诉讼服务中心,使之成为司法公开、便民服务和民意沟通的平台,更加方便当事人查询案件信息,了解、监督案件运行流程。自全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以来,太仓法院严格按照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进行登记立案,对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切实保障当事人诉权。
       保障胜诉权益让当事人应得尽得
       李某有一处临街门面房,一墙之隔的是陈某经营的宾馆,两家相邻处原有一狭长过道,该过道位于陈某土地使用范围内。陈某出于自身考虑,未履行建造审批手续,擅自利用该过道搭建了两层楼的违章建筑,导致李某房屋的两扇窗户无法开启,李某家的通风、采光受到影响。经交涉未果,李某提起诉讼。市法院经审理后依法作出判决,陈某应拆除紧邻李某南墙房屋并恢复李某的两扇窗户。可是案件判决后,陈某并未按照法律文书内容履行义务,于是李某向法院申请执行。
       为维护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执行法官多次赴实地并与当地有关部门沟通,充分了解情况。考虑到本案双方系邻居,法院强制执行后,被执行人可能重复实施妨碍行为,因此采取强制执行与说服教育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充分准备强制执行预案,包括选择有拆除房屋资质的替代人、确定替代费用、拆除行为完成后的确认方式、替代费用的强制执行、替代履行中排除妨害措施等;另一方面,对陈某加大疏导、说服教育力度。执行法官明确告知陈某应履行生效判决确定的义务,自动履行中应依规定拆除及注意安全等,同时多次明确告知其不自动履行,法院将委托他人替代履行,费用由其承担,并将根据情况对其采取罚款等相应制裁措施的法律后果。经过执行法官大量细致的说服教育,最终陈某按判决自动履行了拆除义务,李某对此亦表示认可。一起长达两年多的相邻通风、采光纠纷得到了妥善解决。
       法院判决只有履行才具有实质正义。市法院始终坚持以民为先,多措并举,全力破解执行难题。扎实开展“转变执行作风、规范执行行为”专项活动,健全案件分配、规范结案等管理制度,建立完善以组长为核心的执行团队工作机制、信访与执行对接机制、执行异议与执结案件协调机制、建立执行转破产对接机制等“四项机制”,加快推进执行指挥中心建设,完善失信被执行人黑名单制度,推进网上司法拍卖工作,最大限度地实现申请人的胜诉权益,确保了司法拍卖的公开、公平、公正。
       向阳光司法要公信力
       太仓市人民法院第十八法庭,上午9时30分,法官敲响了法槌:“现在开庭。太仓市人民法院今天依法公开审理原告王某、张某诉被告某银行票据付款请求权纠纷一案。首先核对各方当事人基本情况……”
       丈夫张某某因道路交通事故不幸死亡,其妻王某在整理遗物时发现死者的存单一张。但向银行申领时因无继承人公证而不能兑付,无奈之下王某和女儿张某将银行告到了法院。市法院在审理过程中,综合各类证据,最终确认了原告的继承人身份,当庭作出判决,原告得以顺利受领存款。整个庭审过程,通过网络视频系统传输到了互联网上,客观呈现在网民面前。网民们坐在家里,点击鼠标,通过屏幕关注整个庭审过程,并了解到相关的法律知识,增强了审判的公开、透明,同时省内多家媒体全程跟踪报道,达到了良好的以案说法、以案普法的社会和法律效果。
       一直以来,市法院顺应“互联网+”时代对司法公开的需求,深入拓展司法公开的广度深度,着力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不断增强司法透明度,有效提升了司法公信力。深入推进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和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平台建设,努力将司法公开向全面、全程、实质公开推进,在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同时,潜移默化进行法治宣传教育。加强法院互联网站、官方微博微信的更新与管理,及时发布工作部署、工作动态、案件审理等信息,发挥典型案例以案释法的作用,形成网站、微信、微博“两微一网”新媒体法治宣传平台,进一步增强司法工作的透明度,增强广大群众的法治意识。
       铸剑惩腐是使命也是信仰
       1994年的4月,太仓一如既往的明媚,在江苏海洋渔业总公司工作了5年的浦强,怀揣着对法律事业的无限向往踏入了市检察院的大门,这一入就是整整22年。从反贪局侦查一科副科长、科长,到反贪局副局长、局长,浦强早已从一名检察新兵成长为如今反贪战线上的领军人。
       “干反贪这一行,只懂法律的条条框框远远不够,还要有善于发现案件线索的‘玲珑之心’、善于审讯突破的‘如簧巧舌’以及不偏不倚的一身正气。”对于浦强来说,激浊扬清、匡扶正义是其检察人生的不懈追求。
       2013年以来,浦强带领反贪干警积极开展查办和预防“发生在群众身边、损害群众利益”的职务犯罪专项行动,先后在涉农领域、工程建设领域、环保领域、新农村建设领域查办了一批窝串案,共立案查处犯罪案件42件45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800余万元。
       2014年,市检察院接到举报,称有人在代理某建设项目的过程中串标围标。凭借对该领域职务犯罪的敏锐嗅觉,浦强分析后认为,这一举报背后极有可能隐藏行贿受贿等犯罪问题。但是怎么查,才能既不会打草惊蛇,也不会影响现有的工程进度,成为摆在浦强面前的一道难题。
       反复研究后,结合以往查办该领域案件的可鉴经验和对举报线索的问题研判,浦强决定中间突破,而这一蹊径另辟,不仅顺利查处了多人共同贿赂案件,还成功查办了全省首例受贿犯罪上游洗钱案。该案也在随后的评选中成功入选江苏检察机关反贪六大优质案件。
       “工程建设领域是职务犯罪的高发地,也是百姓关注的集中地,查处和预防该领域的职务犯罪一直是我们的工作重点。我们一直在积极探索,既能打掉蝼蚁,又不影响投资环境的有力侦查举措。打击犯罪、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司法保障是我们的题中之义。”浦强笑谈。
       作为检察干警,浦强始终认为,案件质量永远是生命线,规范司法一定要落地生根。对此,浦强毫不含糊。
      “成功办理100起案件,但只要有1起案件质量出了问题,一切就等于0。”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每次的案件点评会、经验交流会,他几乎都参加。利用讨论交流的形式,让办案干警分享、总结办案得失,不断提高侦查技能和办案质量的做法,已经成为市检察院反贪团队的“经典招式”。
       群雁高飞靠头雁,反贪工作讲究的是团队合作、兵团作战,靠的是集体智慧和协作精神。浦强知道,要提高反贪队伍的士气和战斗力,绝不是喊出来的,而是靠身先士卒干出来的。几年前,浦强在办案期间,因过于疲劳导致肾结石发作,被送到医院与医生“讨价还价”后,挂完水拿着药又投入到案件的侦破之中。用他的话说:反贪有案子,拖不起。正是浦强这种对案件质量的严苛要求和言传身教,市检察院有2起案件被评为江苏省级十大精品案件、优秀案件,2起案件被评为苏州市级十大精品案件。反贪局连续五年被评为市检察院先进集体,6名干警被评为江苏省岗位能手,20余人次受到各级各类表彰。
       检爱护苗是事业也是情怀
       “刘检察官,你对我说的话我都记在了心里,你在我最不堪的时候没有放弃我,给予我关爱和希望,没有你就没有我的重生,我一定不会再犯错误了,请允许我说声谢谢!”在第六次提审结束后,17岁的盗窃犯罪嫌疑人小王泣不成声。
       让这位曾经满脸刻着仇恨的孩子落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小王自幼家庭贫困,父亲早亡,小王逐渐养成盗窃的恶习。第一次在提审小王时,他冷眼相对,似乎随时随地都戒备着,无论对面的检察官说什么,都回以一脸的漠然。尤其是在问及案件的细节时,更是闭口不谈,几次提审下来几乎颗粒无收。检察官刘娜娜秉着不抛弃、不放弃的理念,一次次耐心沟通,小王终于敞开心扉,表示愿意抛开过去的仇恨,找一份工作,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
       “未成年人因为身心尚未发展成熟,更需要检察机关和社会给予特殊的保护和关爱。”刘娜娜说道。从检9年来,她一直奋战在公诉一线,两年前开始负责未检工作,从干练果敢、唇枪舌剑的公诉“女汉子”到亲切柔和、循循善诱的“知心姐姐”,这个跨越让她深深感受到未检工作的特殊性。为了更好地与孩子们交流,她利用业余时间研究起了青少年心理学;为了让法制课孩子们能听得懂、听得进,她琢磨着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宣传法律知识……
       在帮扶涉案未成年人的路上,市检察院没有将眼光局限于个案帮扶,而是立足执法办案的优势,将该项工作扎根于社会,集结全社会的资源和优势,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网格化维权格局。与太仓市阳光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签订了共建协议,成立了苏州市首家“未成年人检察心理疏导中心”,对涉案未成年人以及未成年被害人进行心理评估、辅导和矫治。与市司法局联手推出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捕前社会调查制度,找准未成年人犯罪的主客观原因,增强教育和挽救工作的针对性。开展了“家长课堂”、“以案说法”座谈会、“2+4”帮教小组等活动,汇聚各方力量,共同做好未成年人的帮教工作。
       同时,市检察院在检察工作各环节上注重规范司法,坚持把人文关怀、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与公正严格司法相结合,推行“人性化”办案方式,以良好的司法作风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市检察院的做法也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先后获得“全国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全国优秀公诉团队”、“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正如院检察长杜建伟所说:“我想我们的办案不仅仅是要注重在法律层面的‘惩恶’,更要注重在社会层面的‘扬善’,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尽量体现人文关怀,疏导对立情绪,化解社会矛盾。”
       公共法律服务一“沉”到底
       “为民解忧、优质服务”。外来务工人员朱某在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援助律师送来锦旗表示感谢。自太仓建成全国首家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后,合理的布局、规范的管理,成为了司法行政服务群众的第一窗口,也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中心运营三年多来,已服务群众数万人。前来考察学习的兄弟县市络绎不绝,对中心的服务模式赞誉有加。
       公共法律服务不能仅仅成为概念,需要切切实实为老百姓谋福祉。经过四年多的努力,太仓在全国率先形成了市、镇、村、户四级法律服务资源有效配给,政府、社会、市场三方法律服务资源统筹的公共法律服务网。出台全国首个《公共法律服务标准》。镇级层面,通过统筹推进“一镇一律所”挂钩服务和“云服务”工作模式,全市各镇(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形成了强大的综合服务能力,逐步成为镇域公共服务的主战场,越来越多的群众享受到了法治建设带来的红利。村级层面,创新推出“七位一体”的村(社区)便民法律服务“阳光屋”,建成率98%,通过常态化运行,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为更好地将公共法律服务送到百姓身边,市司法局连续四年组织开展了“光明万家”司法惠民专项法律服务活动,常态化开展司法“光辉日”和“光辉三人行”。持续开展的“法律服务·光明万家”蝉联“群众最满意的机关优质服务品牌”。普遍设立村(社区)公益律师岗,深入推进城乡社区公共法律顾问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上线运行“法治e家”手机APP,有序推进12348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基层百姓获得法律服务的渠道更加畅通。创新“项目化、品牌化、特色化”的司法惠民工作理念,建成新市民法治俱乐部等70余个遍布城乡的司法惠民实事项目。以“社会协同”理念统筹司法行政各项工作,创新“太阳工作法”,组建娄城老娘舅联合会等15支社会协同力量,成立了太仓市法律服务志愿团、经济社会发展法律服务团等,形成了多元互补、广泛参与的格局。
       “文化司法”提升队伍软实力
       近年来,市司法局坚持实施“光辉工程”,按照五年总体规划,在“六五”普法、法律服务、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四大领域强力推进光辉太仓、光明万家、光彩人生、阳光生活四大行动计划,形成了富有太仓司法行政特色的“光辉”文化。
       在此过程中,市司法局凝练形成“崇尚法律、忠诚守信、和谐包容、开放超越”的新时期太仓司法行政精神,推出司法文化沙龙、“光辉”文化家园、“光辉岗”群英谱等载体阵地,倾心打造太仓司法行政精神家园,累计有64个集体和个人获评“百佳党员司法光辉岗”。建立法律服务机构政治指导员制度,实现司法所、律师事务所党建全覆盖。我市律师事务所和执业律师数量比2010年分别增长62.5%、44.4%,法律服务行业业务创收比2010年增长77.6%,全市律师业务收费突破5000万元大关。
       同时,打造“勤廉双辉”品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市司法局分别被我市和苏州市局表彰为“勤廉文化建设示范点”和“勤廉文化示范单位”。坚持年度重点课题调研,实现改革发展持续深化。实施《SUN绩效考核实施办法》,实现局机关、司法所、个人全覆盖,提升工作效能。市公证处连续10年零投诉;法律援助案件数量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连续8年零投诉。出台全省首个《基层司法行政公共服务规范》,以服务的规范化推进基层基础工作。浏河镇司法所被命名为“省优秀司法所”;璜泾镇司法所获评“全国先进司法所”。
       “平安志愿者”守望你我他
       “我愿意利用退休后这点时间,发挥自己的余热,为社区提供志愿服务,为社区和谐、稳定作一点贡献。做社区平安志愿者,大家相互关照,生活安心又舒心”。沙溪镇新北社区居民赵元说道。
       新北社区是一个开放式的老旧小区,因为没有物业管理,治安存在很大隐患,正当社区思考着如何加强社区治安管理之时,退休干部赵元向社区提出了发动社区退休老同志进行义务巡逻的建议。于是,在社区的组织下,一支以退休老同志为骨干的数十人的社区义务巡逻队诞生了。由于成员大多数都是头发花白的老年人,因而“银色年华”被大家认定为队伍的名字。他们被分成若干小组,从周一到周日,每天早上、下午穿梭在新北社区的大街小巷,保卫一方平安。因为带着平安志愿者的红色袖章,他们又被居民亲切的称为“红袖章”。
       成立之初,也有不少质疑声,对队伍的稳定产生了不小的打击。有人说他们吃饱了没事做,也有人说他们多管闲事,使得一些志愿者产生了退出的想法。此时,赵元站了出来,一面做好志愿者的思想工作,一面同社区领导去做群众工作。夏天的热浪一次次地打湿了他的汗衫,但他却凭着奉献的志愿精神踏进了千家万户的家门。他常说,社区的平安不能只靠派出所和社区干部,而是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作用,做为社区的一份子,只要人人肯献出一份力,社区自然就和谐稳定了。
       为了保证这些志愿者的权益,社区为他们购买了人身意外保险,并在年终的时候发放一点慰问补贴,他们还一直不好意思接受,说那是他们应该做的。正是有了这样一位领路人,使得新北社区的平安志愿者队伍十几年不间断的更新、发展、壮大,让社区的群防群治工作可持续、有亮点,为社区平安、稳定工作夯实了基础。
       去年以来,我市各级综治部门注重发挥民力无限的群防优势,全面开展平安志愿者志愿创平安活动,通过在大街小巷实施治安巡逻,形成了广泛而强大的红色网络,不断地压缩违法犯罪分子的作案空间,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特别是对一些重点地区的不正当经营及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起到了明显的遏制作用,弥补了公安力量和社会联防力量在覆盖社区方面的不足,有效地提高了社会治安防控网络的覆盖范围和防控能力,提高了全民参与群防群治工作的积极性。(来源于《太仓日报》2016年5月31日04-05版)